1 为什么现在养猪场里的猪的肉没有农家散养的猪的肉好吃?
首先要明确三个事实:
A:养猪场里现在养的猪主要是三元杂交猪,也就是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三个品种的猪按照成熟的商业生产流程进行杂交,来生产长得快、瘦肉率高的商品猪,商品猪经过165-170天的生长,体重达到105kg左右,送到屠宰场屠宰,然后屠宰后的胴体经过冷冻排酸,在冷库储存,按照市场需求逐步上市销售。这是目前满足国内消费者对猪肉消费的主要方式。商品猪在生长过程中,采食饲料。饲料是由饲料厂生产。饲料是由玉米、豆粕、鱼粉、小麦麸、石粉、食盐、各种微量矿物质、各种维生素及载体、赖氨酸及其他各种氨基酸、各种功能添加剂、几种农业部允许添加的药物(食盐之后的这些东东综合起来叫预混料)等等按照饲料配方师给予的配方,经过精确称重,然后混合、分装,部分料型还需要制粒、冷却、分装。终饲料被拉到猪场,饲喂乳猪、仔猪、生长猪、育肥猪。我说这么多的意思是,饲料生产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事情,同样的,养猪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事情。
B:农家散养的猪,既有土猪(也就是说是地方品种猪,不过现在越来越少了。地方品种猪现在大部分都活在各地的地方猪种保种场),也有从猪场购买的仔猪,直接育肥。农家散养,就是用饲料,或者部分饲料再夹杂种植业的副产物,或者潲水(你懂得,你要是不懂,你没在农村呆过),来饲喂。题主所说的猪食,按照答主以前在家里喂猪的经验,大抵是玉米面拌麸皮,用开水烫过去喂猪,喂成大肚猪,长个240天以上(八个月以上),过年前杀掉吃肉,俗称年猪。
C:什么样的猪肉好吃?“好吃”是一个很笼统的感官评价,不过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这个“好吃”就是唯一的评价标准了。而且不同的人对“好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另外,烹饪方式也是影响食材“好吃”与否的重要因素。不过,人的差异和烹饪方式这两方面因素,答主尽量忽略,只单纯从肉本身来看,什么样的猪肉好吃。我们说到,好吃是一种感觉,一种味觉和触觉的感觉。肉内的风味物质(脂肪酸、肌内脂肪含量等)是影响味觉的重要因素;猪肉嫩度、系水力等是影响触觉的重要因素。这方面说起来略显专业,就不展开了。总之,只有肌内脂肪含量在2-3%,富含风味物质,且系水力好的猪肉,才有可能被烹饪成“好吃”的猪肉。(希望有肉品质方面的同学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帮我补充哈)
好了,回归正题。
为什么A的肉没有B的肉好吃?
我想看完A和B的内容,大家就知道了,A方式下猪的饲养天数只有5个半月,而B方式下至少8个月。区别就在这里。
猪的生长发育,90kg体重之前是骨骼、肌肉的生长,90kg以后是脂肪的沉积(特指三元杂交猪,不指中国地方品种猪)。猪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也是为了考虑饲养成本(70%的成本是饲料),会在105Kg时出栏上市。这时候的肥猪发育刚刚好,不肥不瘦。但由于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在育种方向上过分强调生长速度和瘦肉率,所以出栏时其背长肌的肌内脂肪含量一般在1.5%左右,导致猪肉瘦肉率过高,从而导致风味物质较少、口感硬。从而感觉“不好吃”。
农家养猪,饲喂天数很长,有充分的时间来沉积脂肪,从而使肌肉的风味物质丰富,口感柔软,从而感觉“好吃”。但,这都是相对,过于肥的猪肉也是没人吃的。
好了,那么问题来了。地方品种猪的肉好吃吗?
要我说,好吃,但是对不起,太少了。因为长的太慢了。我国地方品种猪在漫长的圈养历史中,提高了繁殖性能,但是生长性能没有提高,所以,在单位时间内产出的猪肉太少,难以满足消费需求。而来自国外的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平衡了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也强调了瘦肉率,这是几十年的育种得来的,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为消费者提供满足需要的猪肉供应量。先吃饱,再吃好。
还要说一句,“好吃”是相对的,如果让你大半年不吃肉,突然有一天有一盘猪肉,就是从猪场生产出来的猪肉,你也会觉得很香很好吃。这就是“好吃”的另一种感觉。